全网痛骂的“黑心生意”被福建人先制裁了

来源:小九体育直播 发布时间:2025-04-04 18:29:45

  2015年,一名51岁的中国女子和一名38岁的日本女子,在日本一家超市外大打出手,还引来了警察。

  彼时,“中国人争抢纸尿裤”的新闻屡见不鲜,一度导致日本的纸尿裤脱销。而日本商店柜台上“每个家庭限购一包”的中日双语贴纸随处可见。

  最近315曝光纸尿裤存在“边角料翻新”等现象,连不少大牌都被点名。一时间很多人发出绝望哀嚎:不知道要买什么品牌,对行业更是一场严重的信任危机。

  就在人们纷纷把希望寄托在国外品牌、医用品牌甚至是小米时,谁也想不到就在中国福建的泉州,靠纸尿裤竟然闷声发大财。

  不仅产品到国外狂卖老外百亿。2024年福建纸尿裤出口占全国60%,一些国家经销商抢货堪比春运。

  还捧出了要上市的巨头。泉州的舒宝国际最近二次递表冲 击IPO,你可能没听过这一个名字,但它却承包了俄罗斯一半超市货架。

  当时纸尿裤行业还是帮宝适、好奇等洋品牌垄断,用技术优势和品牌溢价,把中国工厂直接摁在产业链最底层。

  一方面,代工利润薄如刀片。泉州工厂每生产一片纸尿裤利润仅0.1元,仅够“养活工人”。更讽刺的是,贴牌后洋品牌售价却能直接翻3倍。

  另一方面,设计和原料渠道都被卡脖子。不少核心制造材料要依赖进口,人们对洋品牌也有光环滤镜,重要话语权始终被外国大牌掌控。

  从2010年开始,陆续有企业做出一个狠心决定:砍掉80%代工订单,要自建无纺布生产线!

  但一开始,这一决定几乎没人看好。一是这些中国小工厂们在业内是个小透明,没有品牌知名度,很多消费者也不认;二是定价难设定太高,但价格设低利润又低很难赚到钱。

  一开始确实很难,有厂家尝试走商标授权的路子,烧钱不说品牌还在别人手上,失败后最终放弃。最后企业们决定死磕一条最难的路: 自造品牌。

  在个人护理卫生领域,很多人虽然认外国货,但这些年洋大牌们的价格水涨船高,也是苦价格久矣。

  比如有“纸尿裤界爱马仕”之称的日本帮宝适,这些年价格越来越贵的同时容量却慢慢的变少。从最初的36片悄悄缩减到32片。

  这也动摇了很多过去非进口不买的人。同样这也是泉州人的机会。比如利澳开始自研无纺布生产线毛。

  光有性价比只能吸引客户。怎么样才能做到薄利多销,企业们又盯上了一个新大腿:电商平台。

  2019年,泉州很多商家开始尝试入驻拼多多、淘宝等。没想到直接挖到了“大金矿”。

  有的品牌第一年就狂卖5000万,用“7毛钱一片”硬刚洋品牌3元霸权,质量却完全不输大牌。有人抱着试试的态度,体验后却惊呼“比进口货更软更透气”。

  很多人想不到,曾经的国际代工厂泉州,这些年不仅在国内来个大反转甚至还杀到了国外。

  除了之前说过的舒宝国际,如今泉州还批量走出慢慢的变多的纸尿裤黑马:如利澳、宜婴、布班迪等,一个个专治国际大牌不服。

  比如利澳成了东南亚“纸尿裤大哥”。旗下的优厘在菲律宾、越南等国家,实现年销40亿,甚至风头盖过了帮宝适。

  另一个品牌宜婴,在俄罗斯被宝妈疯抢年销数亿;布班迪也成为隐形冠军,2年网上销售额翻10倍。很多品牌甚至还做到了反向收割:

  哪怕卖2元一片,价格是国产3倍,老外仍抢到断货。重新上演十几年前洋大牌在中国的待遇。

  然而这些年,日本纸尿裤巨头的日子却越来越难过。近年来花王纸尿裤电商渠道产品被爆“真假难辨”,花王也在渠道上自救过,但是一直不太奏效。

  与之形成明显对比的是,慢慢的变多的中国同行开始卷质量。 纸尿裤的核心技术是芯体。 一直以来,纸尿裤主要用的是木浆,国产同行就开始死磕复合芯体技术,让纸尿裤进一步具备轻薄,吸水后整体膨胀、不易断层、芯体不起坨。

  中国同行们集体发力的后果就是,直接把日本纸尿裤大王花王逼退中国。一开始很多夫妻店不卖花王,最后甚至逼得花王在2023年宣布:直接停止在中国生产纸尿裤。

  在纸尿裤上泉州人也会使用当地的“狠活”。某一些程度上可以说,老祖宗的配方就是良药。比如为了改善婴儿‘红屁屁’的症状,就把当地人爱用的茶油添加到纸尿裤中。

  比如看到东南亚湿热的现象,泉州有企业就火速定制“竹纤维透气款”;针对俄罗斯冬季寒冷气候,还特意开发加厚型纸尿裤。

  所有的狠活都是从用户真实痛点出发,而不是为了做噱头,才能拿下外国市场。 连日媒都高呼:

  毕竟一直以来,一提泉州人们第一印象都是旅游城市。有源自印度的湿婆庙、来自阿拉伯商人营建的寺……再或者,就是服装、鞋靴行业等代工地。

  但无论旅游还是鞋服,都没法在国内做到一哥地位,更难以干成地标性产品。这两个领域实在太卷。

  泉州也意识到,要想在城市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寻找自我的独门绝技。

  为此,泉州将产业推向高端化,全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它不是嘴上说说,而是全城人的All in。

  与其他以某个产业发家的城市一样,泉州也要做到全产业链“我全都要”。30多年来,已拥有 数千家母婴相关企业,年产值数百亿。 就拿一个细节来说:上下楼就是产业链,无纺布厂、吸水树脂厂、包装厂全在几公里内,成本再砍10%。

  一些同行还在用医疗废料翻新纸尿裤、菌落严重超标就为降低成本,很多泉州企业之所以敢砸百万级灭菌设备,检测标准比国标还要严格,背后也是有更多减少相关成本的产业链底气兜底。

  正是前期花大力的投入,从22年以来连续三年,泉州市工业投资规模都超过千亿。在工业技改投资方面,三年平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

  比如纸尿裤卖到了东南亚,产品供不应求。“以前在泉州单片卖一块钱,在东南亚卖两块钱都有人抢着要。”

  这些年,很多城市都在拼AI、拼机器人,仿佛谁错过未来的AI风口就是错过大商机。

  但其实类似泉州这样,靠把某个传统甚至冷门产业做好闷声发大财的城市不在少数。

  就像东海的水晶,同类的水晶在东海批发价是大概1200元一公斤,挑货2200元一公斤,卖到海外至少翻5倍。

  这也进一步证明,从来就没过时的产业,只有不专业的思维。泉州用超乎所有人想象的逆袭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