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17日,在国家医保局新闻发布会上,对于医药集采做了指示,2025年要进行两次。“2018年以来,国家组织药品带量采购累计节省医保基金4400亿元左右,其中用于谈判药使用超3600亿元,也就是说“老药”集采省下来的钱80%用于创新药”。
数据显示,集采后增幅较大的都是市场占有率低、销售额小的品种,或“原料制剂一体化”的企业,原料药大省浙江就占了Top10的一半(花园-生物、司-太-立、惠迪森、普洛、华海),而石药和山东瑞鹰也都有大型原料制造基地。而国采后较国采前销售额增幅最大的是ω-3鱼油中/长链脂肪乳注射液。其余也大多数是市场占有率低的注射剂类的品种。
国采后较国采前销售额降幅最大的是阿卡波糖、奥美拉唑钠等慢性药物品种。还有一个很大的转变,那就是原研药在退出集采,前10批国采共涉及321个原研药(化药),占了国采品种总数(化药)的3/4以上,此前每批还都有少数原研药中选,第十批已无一中选。
中国全链条支持的是创新药而非专利早已过期多年的老药,所以外企放弃原研药,而大举在中国投资创新药。因此,在2024年第十批国采开标(24.12.12)前集体离场,这还是很值得思考的。如2024年11月底,辉瑞将4个药品(依西美坦片、盐酸表柔比星、克唑替尼、哌柏西利胶囊)的销售授权给了华润。日本协和麒麟将中国大陆的业务以7.2亿元整体卖给了香港维健医药;优时比将在中国的5个药品连同在珠海的生产基地一并以49亿元的价格卖给了康桥资本与阿布扎比穆巴达拉的投资公司等。医药反腐后的企业利润因素这几年,创新药企业也开始对经营成本开始格外关注,毕竟钱来之不易,尤其是在美联储高利率时代更是如此,因此创新药企业中的头部企业线%以下,这样做才能够活得更久一些。其中一些也是来自于反腐,大多数公司的销售费用率也都出现了显著下降、特别是在2024年一季度时更明显,甚至有不少此前费用率奇高的企业也都回到相对健康的费用率水平。有人这样总结,“销售端是利润中心,研发和管理的支出则更多是成本中心”,资本寒冬中,实际上,这两个方面都在缩减,哪怕是有钱的巨头们也都缩减开支了,研发费用都是明显的减少。
中国创新药发展从2015年起开始加速,到2019年左右以PD-1为代表开始密集启动商业化,所以中国创新药赚钱的历史就是这么短,三五年而已,不过已经有头部生物科学技术企业走通了这条路,能够最终靠自主商业化来养活自己了,还可以出海。当然,我们一定要要说明,尽管多数头部Biotech在销售环节都开始产生利润,但实现公司整体盈利还需要填平研发和管理等费用。所以,我们大家可以做一些分类,百济-神州不仅销售额体量独一档,而且在爬坡过程中销售环节的规模效应非常显著,目前的模拟销售利润率已经与传统大药企齐平,当然百济全球研发的烧钱速度也足够快,导致与盈利之间还有距离,不过只要泽布替尼的销售额如预期爬坡就有希望盈利。
对应地,和黄和诺诚健华这些体量小中等偏小,依靠有效控制成本费用来盈利,这样只要体量够了,就能轻松实现利润了。而艾-力-斯和康方,择时已然浮现了明显的销售额爬坡,这样趋势向好,那么赚钱只是时间问题。还有,微芯、百奥泰、博安、泽璟这些虽然销售环节能挣到钱,但看起来销售额想再大幅度的提高存在难度,因此,盈利空间很难突破,还要重新回归科研模式方面。其余类似再鼎、君实、荣昌,销售利润率过低,很难完成实现赚钱。综合看来,中国创新药企成长之路还是可期待的,已经逐步从初期的迷茫,各自寻找自我的生存之路,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剖析历史上几轮医药行情大周期中的走牛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