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专访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产能过剩与认知不足并存 银发经济需“慢工出细活”

发布时间:2025-04-05 23:14:46   来源:小九体育直播

  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称,如今老年用品国产化率超80%,但供需错配、消费认知不足等问题仍困扰行业。要解决这样一些问题,需普及智能化与普惠化。赵强认为,未来要构建“三级康复体系”,并打通政策接口,同时探索“共享租赁”模式,降低使用成本。此外,普惠化也是突破口,个性化康复服务与医疗康复结合能激活老年人生活自信。

  2024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发展首发经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以老年人需求为划分准则,目前我国银发经济的主要产业和赛道集中在三个方面:以养老护理、医疗保健、养老地产等养老服务产业为主的养老服务行业;以长期护理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房养老等产品为主的养老金融板块;以养老旅游、老年教育等老年文娱产业为代表的老年文娱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养老服务由于涵盖不少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消费接受度相比来说较高,但仍面临供需错配、消费认知不足、跨部门协同不足、服务链条断裂等挑战。

  在此背景下,与老年用品、辅具等产品打了多年“交道”的北京鹤逸慈老年生活用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鹤逸慈”)执行董事赵强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专访,探讨银发经济的现状与破局之道。

  多年前,部分刚需产品,如老年纸尿裤依赖进口导致的供给不足是赵强最大烦恼。时隔多年,老年用品市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货选择大幅度提升,从供不应求变成了“琳琅满目”。

  “过去产品依赖进口,价格高且供给不稳定。如今(老年用品)国产化率已超越80%,部分品类质量甚至优于进口产品。”赵强提到的供给增加背后,是老年经济加速产业化的现状。

  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过去老年用品往往被视为是“残疾人专属”或“(老年人)失能后的无奈选择”,消费者认知度很低。“如今,银发经济首次被定义为事业+产业,这是根本性转变。”赵强称。

  据赵强回忆,从几次产业变化关键节点来看,2016年有关政策出台后,社会对银发经济的重视增加,老年产业逐渐进入规范化轨道。此后在多轮政策推动下,多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建立。不过赵强也坦言,虽然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但老年经济的多个细分产业迄今仍是“平行线”,如医疗康复与社区养老之间的资源就始终未能打通,导致各自服务碎片化。另外,由于老年经济很多细致划分领域都涉及跨部门合作,彼此之间如何协作也一直是行业的热点话题。

  从当前的养老模式来看,据赵强介绍,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失能老年人的比例上升,老年人对养老院等养老机构的接受程度不断的提高;但另一方面,疫情后不少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并不高,在很多地区,居家养老仍是最常见和普遍的模式。

  而这一模式的问题就在于,居家的老年人能接触到的老年服务并不连贯。“我们现在的养老服务是跳跃式的,无论是康复服务还是用餐,或是心理疏导等都是单个点位展开。很多老年人除了出行受限,部分活动还需人陪护,各个服务的黏性都不高。”赵强称,尽管相应产品的数量及质量有了明显提升,但“需求大、供给散”的问题仍在困扰着一众从业者。

  此外,老年产品的消费认知也是赵强提到的,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的条件之一。据他介绍,不少消费的人在购买老年用品时都是“只比价格,不问功能”,导致市场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以轮椅为例,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消费者往往更关注价格,许多老年人购买了低价轮椅后会因维修服务缺失陷入“坏了再换”“越坏越倾向低价”的循环。

  除了老年消费者自身,不少子女对老年产品的了解也仅停留在“基础护理”层面,缺乏主动学习的意愿。“反观保健品市场,老年人愿意花高价购买,说明消费潜力未被正确激发。”赵强称。

  以公共交通为例,据赵强回忆,目前大多数城市都在地铁上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实际使用率并不高。抛开需求人群出行数目这个变量,认知不足是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许多老(年)人不知晓服务信息,各方缺乏定向宣传,需求端与供给端之间隔着一堵认知墙。”

  在赵强看来,要解决以上问题,除了社会各界加大宣传普及力度,从业者也需要加强服务供给。“银发经济不是快消品生意,必须靠服务驱动。”赵强强调,老年用品的核心在于解决个性化需求,如轮椅选购需考虑使用者的身高、上肢力量、使用场景等,但行业内一直缺乏专业的导购服务。

  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期陆续有企业尝试抛开产品提供更为多样化的服务,如鹤逸慈就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设立了辅助器具服务中心,为广大购买的人提供免费的体验、使用培训及维修等服务。

  “去年我们为(北京市)东城区、朝阳区、西城区2000多名老(年)人提供了无障碍出行服务。不过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还是有限,市场化供给仍不足。”赵强称。

  赵强认为,未来需构建“三级康复体系”,其中“急性期”在医院治疗,“稳定期”转至社区康复中心或养老服务机构,居家阶段则由专业机构提供上门服务。“重点是打通医保、民政、残联的政策接口,例如将辅具租赁纳入长期护理保险报销范围。”赵强称。

  技术创新层面,外骨骼机器人、智能护理床等产品开始崭露头角,但高昂的成本制约了普及度。赵强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外骨骼机器人的售价平均在百万元左右,医保报销后单次使用仍需自费240元。“这对普普通通的家庭仍是沉重负担。”赵强称。

  “以北京西城区民政局、北京市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推动的辅具租赁服务为例,合乎条件的老年人每年能够轻松的享受租赁补贴,最高可达租赁费用的50%(最高不超过3000元),降低了老年人的租赁辅具使用成本。我们正在探索按使用次数收费,进一步摊薄成本。”赵强透露,下一步公司将联合医院、社区康复机构、养老机构推动社区康复服务,让医疗康复延伸至社区,让老年人出院后仍能获得持续支持。

  赵强以宁波市残疾人联合会推动的脊髓损伤康复中心为例指出,在“同侪”(康复者指导)模式下,上百名患者重获了生活能力。“这证明,个性化康复服务、辅具个性化应用服务模式与医疗康复结合更能激活老年人、残疾人的生活自信和康复信心。”赵强称。

  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做服务前景广阔,但企业仍面临现实挑战线验店成本高,单纯靠公益难以持续。以老年用品为例,赵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年来北京线下老年用品门店数量较十年前减少了30%左右,全国多地陷入“开了关、关了开”的循环。在此背景下,他希望各部门可以在政策层面给予更多容错空间。

  “例如老年餐桌的案例就证明,纯靠补贴不可持续。”在赵强看来,老年产业,尤其是纯服务类要运营下去需“服务收费+政府补贴”并行,同时明确公益与商业的边界。此外,跨部门协作也需更多保障。“如当前民政、医疗、残联数据不互通,服务资源难以整合。”

  “这不是一场冲刺跑,而是马拉松。”赵强直言,银发经济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既要解决“买得到”,更要实现“用得好”。在他看来,随着未来政策的加强完善、技术创新与消费认知的不断的提高,老年用品市场有望从“边缘产业”迈向“万亿蓝海”,但这一切离不开社会各方的耐心培育与共同耕耘。

  如需转载请与《每日经济新闻》报社联系。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必究。

  特别提醒:如果个人会使用了您的图片,请作者与本站联系索取稿酬。如您不希望作品出现在本站,可联系我们要求撤下您的作品。

  竞逐养老赛道 2024银发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论坛暨银发经济供需对接会在成都温江区举行

  “乳业暂时性困难”如何破局?这届进博会乳企比拼HMO婴配粉,还瞄准了“银发经济”

  特朗普称“政策绝不会改变”!美股2天暴跌47万亿元,鲍威尔不救市!特斯拉一夜蒸发6500亿元,黄金原油大跌,恐慌指数暴涨近51%

  曾经的“北京第一别墅区”玫瑰园原主去世,1996年就垫资7000万元盖豪宅

  大消息!美财长被曝受不了想辞职:“对等关税”太荒谬!巴菲特否认支持特朗普关税计划!美国面包店等老板称“成本增加,将转嫁给消费者”

  支持特朗普关税?巴菲特紧急回应!美国加州州长: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并不意味着人民意愿”